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度落实国家和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聚焦群众和企业所需所盼,全面深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通过推动政策持续升级,推广“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着力落实“一次办好”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三位,2020年与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一起代表山东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我市政务服务指标进入全国第九名,居全省第一位。2020年,全市各级为民服务大厅全年共受理各类事项(包括网办)2039130件,办结2005309件,办结率98%以上,网办率99%以上,群众满意率99%以上。
一、深化简政放权,着力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生态。巩固“市县同权”改革成效,除受上级委托行使的11项行政许可和涉密事项外,向县(市、区)、功能区全面放权,下放行政许可236项(市级仅保留跨县市区事务审批权限)。高效承接省级委托下放事项,市级承接60项,高新区承接75项,启用省直部门“2号章”。全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十同”事项标准化梳理工作,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省、市、县三级统一。大力推行容缺办理,各县市区纳入容缺办理事项平均561项,实施承诺制事项平均161项,已办结事项31.6万余项,占全市总办件量的34%。2020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记录东方》栏目以《下放的权力上升的民意》为题,对济宁市“市县同权、简政放权”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2021年2月1日,山东省新闻联播对济宁市“市县同权”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强化信息共享,推进“网上办”“不见面”。聚焦线上“一网通办”,加大信息共享共用力度,推进更多事项“全程网办”。目前,1080项市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转移到网上平台运行,可全程网办率 96%,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社保办事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推送;建成了“一网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广“爱山东”“济时通”APP,110个事项实现智能“秒批秒办”。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已实现镇级为民服务中心100%全覆盖。特别是疫情期间,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主动调整工作方式,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专门制定了《市为民服务中心不见面审批清单》,478个审批服务事项可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方式实现“不见面审批”。采取“承诺制+容缺办”“不见面审批”“绿色通道”“上门服务”举措,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出台了济宁市政务服务“战疫情、保民生、促发展”22条工作措施,第一时间为心心酒业、鲁抗等企业办理了酒精、消毒剂、口罩、隔离衣等防疫用品生产许可,极大的缓解了防护用品的紧缺形式。同时推进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城通办”,已在政务服务网公布全市通办清单822项事项。积极与泰安行政审批局沟通,已开发完成依托自助一体机实现“跨市通办”功能,实现补领换领居民身份证、跨市就医登记备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社保卡申领换发等“跨市通办”。
三、抓县带镇延伸到村,积极构建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市为民服务中心和14个县级为民服务中心为主体、以156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为基础、以468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延伸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目前,市和14个县市区(功能区)全部启用新的为民服务大厅,乡镇(街道)完成了为民服务场所提升任务,所有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与邮政、通讯、银行合作,推出“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打造“代办点+自助服务终端+村干部集中服务”新模式。市级进驻986个政务服务事项,县级平均进驻事项1186个,乡镇平均进驻事项183个,村(社区)代办事项53个,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已实现100%的镇级为民服务中心覆盖。
四、攻坚流程再造,大力压减办事环节和时限。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减材料、优流程,压时限,对标先进地区,压缩企业开办、施工许可、水电气暖、获得信贷、产权登记、缴纳税款等重点事项办理时限,力争全省最快、全国前列。目前,全市企业开办实现了“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全程网办”,全程电子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0材料、1个环节、1天办结,个体工商户、内资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商事登记实现“秒批”;同时,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四枚印章、发票及税控设备和相应“政策大礼包”。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全城通办”“一次办好”“1天办结”。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把建设项目细分为政府投资市政工程、社会投资房屋建筑、公路交通等14类,逐项明确核心要件和可容缺材料,实现全流程“一表申报”,并在全省率先实施施工许可“告知承诺、一单即办”,办理施工许可只需1张申请表、0费用、即时办结、全程网办。推行建设项目审批“零费用”改革。将原来需要企业自己出资完成的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等中介评估事项,改为由政府先出资,提前完成本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区域评估,企业进驻园区可直接使用区域评估成果。同时,政府统一支付施工图审查费,实施证费分离,极大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国务院办公厅对济宁市“0费用”办理建筑许可改革进行了调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进行推广。在便利店、药店、书店等20个行业全面推行“一业一证”改革,许可环节、申报材料、审批时间分别压减71%、80%、78%,发放行业综合证5597个。
五、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的基础上,突破“跨省通办”,实现了淮海经济区“四省八市”政务服务首批40事项“跨省通办”;建立9省17市“云上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联盟,推动实现“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省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行无差别“一窗受理”,窗口数量压减20%。扎实推进“一链办理”,以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我要开饭店”等100个高频事项,形成了“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办理模式。建立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服务制度,全面推行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和亲切服务,建立了双休日便民服务制度,开通了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办事通道,提供帮办、代办、预约服务等便民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有温度、有速度的服务。开通了帮办代办和“找茬”专窗,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机制,实现了服务窗口只说“Yes”、不说“No”。上线运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平台,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确保服务过程可考核、有追踪、受监督,办事群众可以实时评价。开发了惠企政策查询“一网通服”平台,梳理上线各类惠企政策500余条,集成惠企政策、关键词检索、智能推荐等功能,满足企业组合式应用需求。